2017年1月9日,2016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在京召開,北京共有70個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包括特等獎1項,一等獎7項,二等獎62項,占國內通用項目獲獎總數的31.7%,連續五年超過三成,體現了北京國內科技**中心建設的穩步推進。
70個獲國家科技獎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獎13項、國家技術發明獎10項、國家科技進步獎47項。其中,今年**的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均被北京包攬;國家獎**生高等級獎項1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一等獎和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北京獲得8項,占比61.5%;北京有7個項目獲一等獎,占一等獎總數的58.3%,再創歷史新高;特別是今年的兩位國家*高科學技術獎獲者均來自北京,顯示了北京地區得天獨厚的科技資源優勢和建設國內科技**中心的堅實基礎。
兩位科學家獲國家*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高科學技術獎在空缺了一年之后,2016年的兩位獲獎者均來自北京。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趙忠賢院士因其在高溫超導領域的突出貢獻獲得了國家*高科學技術獎。趙忠賢院士是我國高溫超導研究領域主要的倡導者、推動者和踐行者,為高溫超導研究在中國扎根并躋身國際前列做出了重要貢獻,是我國高溫超導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在國際超導界享有盛譽,數次擔任國際超導大會和國際低溫物理大會主席。他培養的很多人才也已經成為領軍人物和國際上該領域的**學者。
另一位國家*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者是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的屠呦呦研究員。她與合作團隊從大量中醫古籍中篩選出中藥青蒿作為抗瘧的優選**,創建了低溫提取青蒿抗瘧有效部位的方法,率先提取得到對瘧原蟲抑制率達100%的青蒿抗瘧有效部位“醚中干”,并進行了青蒿素單體的臨床試驗,將青蒿素開發為我國實施新藥審批辦法以來**個新藥。青蒿素的發現和抗瘧作用標志著人類抗瘧**發展的新方向。上世紀9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以青蒿素類為主的復合療法(ACT)作為瘧疾的優選方案,現已為全球瘧疾流行地區所廣泛使用,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再奪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打造原始**高地
繼2013年、2014年之后,北京再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彰顯了北京強大的原始**能力。
2016年度的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獎項目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貽芳院士主持完成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發現的中微子振蕩新模式”。項目團隊開展了關于中微子振蕩模式的相關研究,提出了具有**性的完整實驗方案和探測器設計,完成了大亞灣反應堆相關探測器的研制工作,*終發現了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并**測量了其振蕩幅度。項目成果使我國的中微子研究從無到有并一步跨入國際先進行列且保持**地位。
北京大學彭練矛課題組完成的“碳基納米電子器件及集成”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項目針對高性能碳基電子學中的一系列重要問題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發展了一整套碳納米管CMOS集成電路和光電器件的無摻雜制備新技術,成為了下一代信息處理技術的強有力的競爭者,相關成果被13次寫入國際半導體技術路線圖,入選
2011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并被《2015中國自然指數》作為北京的代表工作重點報道。
**特等獎花落北京 科技進步獎體現北京科技優勢
2016年**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由北京獲得,11項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北京地區主持完成6項,參與完成2項,凸顯了北京在科技**方面的**優勢。
由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等單位完成的“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TD-LTE)關鍵技術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移動通信是國家關鍵基礎設施,項目團隊歷經十年,攻克了TDD寬帶、高速移動和大容量等全球技術難題以及大帶寬高速率、多模多頻、低功耗、復雜干擾等4G產品難題,研制出TD-LTE高集成度28nm
“五模十三頻”芯片,建成上等4G網絡,主導的TD-LTE國際標準成為兩大主流4G國際標準之一,扭轉了我國移動通信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實現了我國移動通信“從邊緣到主流、從低端到**、從跟隨到**”的歷史性突破,帶動了我國互聯網+蓬勃發展。
**成果**產業轉型升級
獲獎項目中,涌現出一批以**技術突破帶動產業優化升級,解決制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關鍵性技術瓶頸的優良科技成果,為促進首都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產業發展新優勢增添了新的動力。
DTMB標準走出**。由清華大學和中國普天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完成的“DTMB系統國際化和產業化的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在北京市和相關部委科技計劃支持下,項目以提升我國數字電視地面廣播行業的國際競爭力為目標,采用產學研結合方式,通過自主**實現了地面數字電視廣播傳輸系統的關鍵技術突破、標準制定、產業化及產業鏈建設到海內外推廣應用,推動我國地面數字電視行業跨越式躋身世界前列。另外,項目針對我國廣播電視更新換代的需求,發明了QC-LDPC糾錯編碼**技術,**多域時鐘協同處理、等效星座擴展映射、時域并行采樣率變換等關鍵技術,支持了我國數字電視強制國標升級為國際標準的歷史性突破,推動包括中國在內的14個國家和地區采用DTMB標準,近三年實現相關產品的銷售額達674億元。
自主知識產權的特高壓換流閥。國網智能電網研究院湯廣福研究團隊完成的“±800kV特高壓直流輸電換流閥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在北京市科技計劃支持下,項目針對制約我國“西電東送”實施的戰略性**電力核心裝備──換流閥開展研究,在多物理場綜合調控、晶閘管串聯寬頻均衡、強電磁環境觸發與保護、多應力等效試驗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研制出我國頭個自主知識產權的特高壓換流閥,并在錦屏至蘇南等6條特高壓直流工程中規模化應用,綜合技術指標國際**。截至2015
年底,新簽合同35億元,相關工程累計送電超2000億千瓦時,產生經濟效益1400 億元,減排二氧化碳1.8 億噸,促進了東中部地區的環境治理。
立體視覺技術跨越式發展。由清華大學等單位完成的“新一代立體視覺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項目以發展先進的立體視覺技術,打破發達國家技術壟斷為目標,歷經十余年持續攻關,率先開展了新一代立體視覺理論方法、關鍵技術及裝備的研究與開發,在高動態立體快速感知技術、寬視場高分辨率重光照技術和編碼焦棧層析重建技術等多項核心技術上取得了突破,形成了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技術成果及裝備,帶動了立體視覺檢測自主品牌崛起,實現了立體視覺產業的跨越式發展。該項目也得到了北京市科委計劃項目的支持。
惠民成果展現科技福音
2016年還產生了一批保障民生的惠民成果,這些成果實現了科技**與社會發展需求的深度融合,有效改善了人民生活,提升了社會發展水平,展現了科技給人們生活帶來的福音。
腦血管病防控工作邁向新高度。腦血管病已成為我國居民死亡和**致殘的首位病因,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完成的“高危非致殘性腦血管病及其防控關鍵技術與應用”
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在北京市科技計劃支持下,研究團隊以降低腦血管病復發率和致殘率為目標,提出了“高危非致殘性腦血管病”概念和防治措施;開創了“雙重抗血小板(簡稱雙抗)”**新技術,使90天復發風險在不增加出血的前提下降低32%;獲**發明**1項,并進入臨床應用。制定行業標準1項和國家指南4項,出版專著18部,改寫國際指南,在國內建立推廣應用示范基地391家,成果被國內外600余家醫療機構采納和應用。
動態交通信息
讓百姓智慧出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呂衛鋒、北京世紀高通科技有限公司李建軍等聯合完成的“基于移動位置數據的城市出行信息服務關鍵技術與應用”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項目提出了將移動位置數據作為新型數據源的**思路,將投資大、建設周期長的交通工程問題轉變為實時海量信息處理問題,解決了采用移動位置數據計算路況的準確性、完整性和開放**務難題,研制了國內頭個且*大的出行信息服務系統,項目成果在國內實現多個**,總體技術達到國際**水平。是當前覆蓋面*廣的交通信息服務產品,已覆蓋國內316個城市、主要高速及國道的交通信息服務,開創并**了我國動態交通信息服務產業。
基因組分子育種技術為中國奶牛“擠奶”。由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奶牛中心等單位聯合完成的“中國荷斯坦牛基因組選擇分子育種技術體系的建立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項目針對我國奶牛育種的落后狀況和我國奶業由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益型轉型的迫切需求,創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荷斯坦牛基因組選擇技術平臺,發掘了一批奶牛重要經濟性狀功能基因,研發了奶牛遺傳缺陷和親子關系的分子鑒定技術,形成了中國荷斯坦牛基因組選擇分子育種技術體系。被農業部指定為我國荷斯坦青年公牛的遺傳評估方法,自2012年起在國內所有種公牛站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成效,每頭母牛的年產奶量提高225千克,獲得經濟效益13.35億元。